顺德容桂盆景亮相“国字号”大赛斩获佳绩,再次擦亮容桂“中国盆景名镇”的文化名片。取得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容桂街道对盆景文化的保护传承。
记者近日走访容桂园林盆景协会所在的细滘社区,发现这里曾经的闲置地被改造为公园,并被命名为“合园”。合园既是居民展示盆景的空间,也是日常休闲的好去处;居民不仅是盆景文化的创造者,更是盆景文化的享用者。
依托本土特色,合园已成为细滘展示盆景文化的“窗口”,致力于打造“永不落幕的盆景展”。盆景文化接力传承,市民群众喜闻乐见,文明实践在社区一线活力满满。
成绩:斩获全国大奖容桂盆景底蕴深
记者从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获悉,上月,第三届中国杯盆景大赛在上海市崇明区开幕。作为今年我国盆景界规模最大的活动,经过层层遴选,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10份作品参赛。
容桂园林盆景协会会长黄继涛作品东方桔《苍龙教子》代表容桂街道参赛,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和最受观众喜爱奖,再次擦亮容桂“中国盆景名镇”的文化名片。
容桂盆景文化底蕴深厚,背后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容桂园林盆景协会秘书长梁干枝告诉记者,依托优越的水道运输条件,容桂盆景文化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繁盛于20世纪90年代。2000年,顺德容奇、桂洲两大经济大镇合并,成立了容桂镇(今容桂街道),容奇、桂洲两地盆景协会也合并为容桂园林盆景协会。
梁干枝介绍,容桂盆景文化的兴盛也吸引了周边城市,如广州、中山等地盆景爱好者的关注,而频繁地交流也塑造了容桂兼容并包的盆景文化。“从水路到陆路,运输条件的变化,助力盆景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他告诉记者,在容桂,各式岭南盆景种类齐全。
盆景的打理需要一定的投入,既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也需科学方法的指导。容桂园林盆景协会荣誉会长朱本南表示,盆景是一门修身养性的艺术,在钻研中获得一份心灵的安宁,静待花开;也是一门科学,在打理盆景中学习生物、种植等方面知识,容不得半点马虎。
然而,由于盆景的展示需要较大的空间,平时,盆景由各个爱好者进行打理,分散在各家各户当中,缺乏一个长期展示的公共空间,这不利于盆景文化的传承发展。细滘社区作为容桂园林盆景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域,如何让本土的盆景文化继续得以传承?这一课题摆在了社区党委面前。
创新:打造盆景文化公共空间
在细滘社区微改造的推动下,社区的闲置空间“蝶变”为合园,成为盆景爱好者切磋盆景技艺的好去处,也是居民日常休闲的胜地。在形式各异的盆景点缀下,细滘社区增添了一抹抹新绿,背后彰显的是文化的力量。
近日,记者走进合园,这里本是毗邻容桂盆景园林协会的空地,通过闲置空间改造,调整空间布局,增建仿古式风雨连廊、增加盆景园艺展区等设施,被改造为以盆景园林文化为主题的公园,为社区增添一抹抹新绿,不仅美化了环境,也进一步塑造了社区文化品牌。
细滘社区文明实践站是顺德全区示范站之一。据了解,合园现已成为细滘社区文明实践站的科技服务平台,由细滘社区与容桂园林盆景协会将盆景文化、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共同打造为盆景主题公园。
这里也是容桂街道盆景造型赏析和修剪技艺的科普教学点,在致力于提升容桂作为“中国盆景名镇”影响力的同时,提升城乡品质,建设宜居美丽社区。
原本是居民家中收藏的盆景,如今成为社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居民不仅是盆景文化的创造者,更是盆景文化的享用者——“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社区可持续发展中进一步彰显。“这些盆景均由社区里的爱好者提供,并负责修剪,社区提供一个展示空间并进行日常浇水,致力于在社区打造‘永不落幕的盆景展览’。”细滘社区党委书记黄任华表示,社区微改造不仅让社区人居环境得以提升,也让居民的家园意识得到增强。
在盆景文化传承方面,容桂园林盆景协会定期邀请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前来上课。今年,该协会与细滘小学形成结对关系,在学生群体中普及盆景文化,寓教于乐。目前,容桂园林盆景协会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加入,他们成为传承盆景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力军”。
盆景文化作为细滘社区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通过微改造盘活土地资源,成为展示本土特色文化的“窗口”。通过场地完善内涵提升,助力本土文化焕发生机,让文明实践在社区一线出新出彩。
记者了解到,细滘社区将持续擦亮盆景文化名片,塑造特色文化品牌,未来将把盆景文化融入文创产品当中,研发以盆景文化为主题的文旅路线,助力盆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记者王名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