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 > 正文

恒顺醋业营收净利双降 宣布跨界预制菜赛道

2022-04-27 10:41:52    出处:北京商报

主营业务不振,恒顺醋业营收净利双降。4月26日,恒顺醋业发布财报,2021年公司营收、净利分别下滑6.45%和62.28%,对于业绩下滑,恒顺醋业将其归因为主营调味品销售收入下降以及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增加。在主营业务不振之下,恒顺醋业宣布跨界处于风口的预制菜赛道,寻求业绩增长第二曲线。不过,随着海天味业、新希望等龙头筹措布局,这个赛道已经逐渐拥挤,作为调味品企业的恒顺醋业,在原料、渠道、冷链等方面尚存在短板,要进一步打开市场并不容易。

核心产品销量下滑

主营调味品销售收入下降,恒顺醋业净利下滑超六成。

4月26日,恒顺醋业发布2021年年报称,公司去年实现营收18.93亿元,同比下滑6.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9亿元,同比下滑62.28%。此外,在同日披露的2022年一季报中,恒顺醋业净利润仍处下滑态势,同比下降0.75%。

对于2021年业绩下滑的原因,恒顺醋业表示:“主要受市场环境和新冠疫情等影响,主营调味品销售收入下降;此外,公司加大广告宣传和促销投入及研发投入,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增加。”

具体来看,恒顺醋业主营调味品(醋类、料酒等)实现收入18.4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28%,毛利率为36.96%,同比下降3.87%。在销售费用方面,受广告费、市场促销费投入增加影响,该公司去年销售费用达3.44亿元,同比增长25.9%;同时,恒顺醋业研发投入达7854万元,同比增长35.96%。

“在调味品行业中,像海天味业、千禾味业等企业营收和净利方面都保持了正增长,所以恒顺醋业的业绩下滑并非行业,主要问题仍在其自身。”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表示,从恒顺醋业的年报中可以看出,恒顺醋业不仅营收出现下滑、营业成本不降反升,特别是销售费用增长明显,一定程度说明恒顺醋业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太大优势、缺乏足够的品牌竞争力,产品和品牌附加值也在下降。

同日,千禾味业发布的2021年业绩报显示,该公司营业收入约19.25亿元,同比增加13.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21亿元,同比增加7.58%;无独有偶,调味品行业龙头海天味业也在2021年实现营收、净利双增,分别增长9.71%和4.18%。

关于恒顺醋业主营调味品业绩下滑的原因以及未来的改善措施,北京商报记者发邮件采访恒顺醋业,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押宝预制菜

调味品销售下滑,恒顺醋业把目光转向风口上的“预制菜”。

安信证券研报显示,我国预制菜行业已经初具规模,市场规模约为2100亿元,到2025年行业规模有望增长至6000亿元左右。此外,不乏企业乐观预测,随着我国预制菜行业逐渐成熟,参考日本60%的渗透率,我国预制菜行业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规模。

在前景一片大好的预制菜赛道,恒顺醋业跃跃欲试。4月6日,恒顺醋业在投资者互动台上表示,“伴随‘懒宅经济’的发展,预制菜已开始兴起,公司已积极研发和布局该产品系列,将更方便、更健康的产品提供给广大消费者。”

预制菜火爆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不止恒顺醋业一家。3月25日,海天味业召开的2021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被问及是否会入局预制菜时,海天味业董事会秘书回复:“公司也正在积极调研中。”新希望也在投资者互动台表示,“公司食品板块的中央厨房业务就是以预制菜为主要产品,以餐饮企业为主要客户。”此外,金龙鱼、三全食品、安井食品、龙大美食等均释放出加码预制菜的信号。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底,预制菜相关存续企业7.2万家,仅2020年就新注册1.3万家,行业新进入者不断。

对于恒顺醋业发力预制菜的市场前景,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两年,政策端、资本端、产业端都利好、追捧预制菜。调味品企业布局预制菜,有一定的红利,但这一点却不适用于恒顺醋业,因为除了醋,在酱油、蚝油等其他方面,恒顺醋业缺失完整的产业链。同样是涉足预制菜的海天味业,从其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及产业链完整度来看,成功率相对高很多。恒顺醋业只是看到了风口,而没有看到自身短板。”

“预制菜是当前市场热点,恒顺醋业也希望借此摆脱高度依赖调味品主业的营收结构。”沈萌认为,作为调味品企业,恒顺醋业在预制菜方面并没有优势资源或技术,虽然预制菜是市场热点,但是与其他形式农牧业务的企业相比,恒顺醋业在预制菜的核心成本部分竞争力仍不足。(记者郭秀娟王晓)

关键词: 恒顺醋业 营收净利 预制菜赛道 调味品销售收入

相关内容

消费
产业
柏寅碳金的专业团队具备丰富的绿色金融服务 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碳目标)是全球大势所趋,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彰显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大
酱香型白酒收藏价值不断提高,心悠然成更多高端消费人群优选 现如今大家除了饮酒、品酒以外,还喜欢收藏美酒。有人收藏酒,收藏的是它的艺术价值;
“众力新能源”:新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须臾不可缺少的资源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也是进入新发
“众力新能源”——数字赋能,推动能源转型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也是进入新发
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