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 > 正文

2021年退网的4S销售服务网络大约在1400家

2022-05-05 13:31:40    出处:羊城晚报

4月27日,2022汽车流通行业蓝皮书论坛暨2021-2022蓝皮书发布会以线上直播的方式召开。在直播会议上,《2021-2022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据统计,2021年乘用车经销商总数为29318家,同比增长3.9%。自主品牌网络强势增长。

2021年经销商渠道网络发展的四大趋势:厂家新能源销售渠道共网和分网并存;经销商集团加大豪华品牌及新能源布局;新老势力探索渠道变革、模式之间界限模糊;新能源汽车的服务渠道在重塑。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对25个超豪华以及豪华品牌、19个合资品牌以及54个自主品牌共计98个乘用车品牌的渠道网络统计,2021年底全国乘用车4S销售服务网络数为29318家(注:指4S店数量),同比增长3.9%。2021年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自主品牌强势崛起,带动渠道网络扩张,比亚迪、长安、奇瑞、小鹏、哪吒汽车给渠道网络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退网的4S销售服务网络大约在1400家,其中合资品牌退网占比高达57%,主要是北京现代、别克、东风标致、广菲克、斯柯达等,以及长安马自达和一汽马自达并网调整后的部分经销商退网。

从品牌看,自主品牌网络强势增长,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均单一品牌4S网络数量相差较大。2021年,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的加持下,自主品牌成为网络增长主力,占比较上年增加2.4个百分点。合资品牌受到挤压,网络占比下降2.4个百分点。豪华品牌网络保持相对稳定。自主品牌中,新能源渠道网络形态多元化,因此传统渠道和新能源独立渠道均单个品牌4S网络数相差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年销量百万以上的品牌,网络数量在1000家左右,包括南北大众、五菱、长城、吉利等。从分布看:东部省份网络数量大,西部省份网络增速高。县域4S网络占比已超过15%。2021年,汽车渠道网络分布仍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大部分省市的网络增幅为正,内陆省份,特别是西北部省份网络增速更高一些。

目前布局在县域(不含城区)的4S网络5000家,占比超过15%。浙江、江苏、山东三省的县域4S网络均超过500家。

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猛,带动了新能源汽车渠道网络的快速扩张,并在渠道形态上逐渐形成4S销售商、展厅/体验中心、售后服务中心三大类承担不同功能的网络。2021年,新能源汽车渠道各类网点数量超过6000家,其中独立销售体验店(含4S形态)5000多个。售后服务中心则绝大部分与传统燃油车共用售后车间。

2021年,位于商场/购物中心的新能源商超店发展迅猛,已达到2200余家。7成的商超店集中分布在20个城市里,其中,上海、深圳、北京三地的新能源商超店已超过100个。

从经销商渠道网络发展的趋势看,厂家新能源销售渠道共网和分网并存。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厂商也加大了对新能源渠道的建设投入,并基于自身情况分别选址了共网或分网方式。

目前豪华品牌主要采取并网方式,自主品牌推出的新能源高端子品牌大多采取分网的方式。合资品牌中,南北大众ID系列,一方面在原有渠道共网销售,一方面鼓励代理商在商业中心建立的ID的商超店;广汽本田则发布了全新电动车渠道e:NP。不管是分网或共网,在未来会面临各自的挑战,其关键在于保障新能源相关服务专业衡现有渠道网络利益。

豪华品牌在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下表现出色,因此豪华品牌中小集团和单店也成为期渠道兼并重组的主要对象。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也为经销商集团带来了新的机会,头部经销商集团纷纷布局新能源汽车行业。

目前各品牌在不断探索渠道变革,无论新势力还是传统厂商的实际渠道模式都表现出一些模糊地带。新势力中的蔚来采取直营加代运营模式、小鹏采取直营加代理模式;传统厂商则从某款车型入手,试水更多模式。

早期以造车新势力为代表的新能源售后渠道大多采取机电业务自营、钣喷业务授权给独立售后综修厂的方式,而随着保有量的不断提升,新势力品牌开始布局直营钣喷中心。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进一步提升下,新能源品牌自建服务中心、整合钣金和交车等服务功能,原有的“专而精”的多业态网络形态,部分由销服一体的4S业态所取代。(记者戚耀琪)

关键词: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合资品牌退网 北京现代 长安马自达

相关内容

消费
产业
柏寅碳金的专业团队具备丰富的绿色金融服务 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碳目标)是全球大势所趋,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彰显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大
酱香型白酒收藏价值不断提高,心悠然成更多高端消费人群优选 现如今大家除了饮酒、品酒以外,还喜欢收藏美酒。有人收藏酒,收藏的是它的艺术价值;
“众力新能源”:新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须臾不可缺少的资源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也是进入新发
“众力新能源”——数字赋能,推动能源转型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也是进入新发
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