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项向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网络图
近期,上海市消保委对29家知名度较高的奶茶店和快餐店进行了暗访,发现其中8个品牌的小程序会索要消费者的手机号,否则消费者无法完成下单。经上海市网信办调查发现,某网红知名连锁奶茶品牌每收到一笔订单,就可产生87条数据。截至今年3月其累计产生的数据超100亿条,涉及消费者姓名、电话、收货地址经度纬度等敏感个人信息的达6.7亿条。这个数字着实有些可怕。
如今,生活服务高度智能化,“扫码买单”几乎随处可见。同时市场上存在大量开发扫码点餐小程序的个人卖家或技术公司,只要一天左右时间就可搭建完成小程序,160元便可永久使用。
扫码付费是社会科技进步的一部分,本无可指责,在大数据时代,各类基础信息是重要资源,商业化应用也是一种趋势。但错就错在一些商家却存在对顾客个人信息过度采集等问题,有的餐饮店的点单小程序要求消费者必须提供手机号,有的要求关注商家的微信公众号,有的要求必须注册成为会员,提供手机号码、姓名、性别、生日等信息,明显超出了法律规定的最低范围。
如果一个APP再多收集几条信息,那它可以推算出你的全部信息。你家大概在哪里,你在哪里工作,你一般在哪里逛,你一个月消费多少,以及你爱看什么信息,你想买什么,互联网都能给你查出来。同时,一些餐饮店转手就能将用户信息“提供”给技术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数据机构等,这已是一条完整产业链。这些导致的不良后果近些年来屡有所闻。
买一杯奶茶扫个码,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反映出某些消费场景下信息安全处于保护真空的问题。此次曝光的买1杯奶茶产生87条数据,问题虽是老问题,但“小事”背后的严重程度还是震惊了大家。它提醒着大家要像关注大平台数据安全一样关注小微消费场景的个人信息保护,不让其成为个人信息防线被随意撕扯的突破口。
同时要注意到,很多时候消费者都是被动和无奈的,关键是有关部门要有所作为,将举措从宏观落到微观层面。去年2月,上海出台了首个《餐饮行业“扫码点餐”规范指引》,制定了行业规范。最近,中消协提出,将针对强制关注公众号、过度索权等问题在全国开展专项监督工作。不久前上海启动“亮剑浦江·消费领域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专项执法行动”,更是将监督部门的职责落实到实处。针对个人信息被“过度采、强制要、诱导取、违规用”等问题,相关部门已约谈了星巴克、Shake Shack等多家大牌企业。
相信在有关部门的雷霆打击下,一些企业利用“扫码”非法截取个人隐私信息的行为将会收敛很多。也希望这样的专项执法行动多多益善,只有亮出剑来,一些企业将会从不以为然或明知故犯中吸取教训。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