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阿茶
在我动笔写这篇文章时,《长安三万里》资方给出的票房数据是15亿。这部毫不涉及神怪志异的反传统题材国漫,引发的讨论之热烈,前所未见。我的一位编剧朋友表示,这是她首次为追光动画的作品吆喝。不少严肃媒体上也陆续出现知名文化人的影评,挖掘出不少映照当下的现实意义。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动漫当中的“长卷”,时长165分钟,所涉人物皆是有唐一代之文化名流,其间或隐或显传达了历史脉络与人物关系,显然并非一部只给孩童观看的电影。片中大量古诗名句令家长们欣喜不已,遂让不少影院成为大型背诗现场,一时忧乐,竟不知该抱怨观影秩序,还是该感叹唐诗的跨时代魅力。
在大唐文坛的璀璨星空中,《长安三万里》选择李白的原因显而易见。他的诗充满着奔涌的情绪、鲜明的性格以及奇妙的想象。如果我们去参观深受唐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博物馆,会发现他们的书法家最喜欢挥毫的便是李白的作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一刻,即使时空已异、岁月蹉跎,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仍让人会心一笑,抚手称奇。
另一位男主角高适则不然。绝大多数人会吟诵“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但却可能已经忘记,这是高适的作品。他的边塞诗在大众当中的传播度可能未必高过写出“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岑参,又或是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而出名的王昌龄,甚至不如王翰那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高适的诗作,却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这些句子有的经过后人化用,令我们眼前一亮,心头一热,然而高适其名,却并不远播。也许正是这样赤诚、实干的精神气质,与李白互为映衬,让这场令盛世长安都付与断壁残垣的惊天之变,更具故事性和戏剧性。
全片以高适的口述为主线,回忆与现实穿插,通过颇显漫长的从容铺垫,令全片的结构思路与“高适智取云山城”这出戏中戏十分神似。以笔者观影之体会,这恐怕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大唐诗人群像这幕大戏,更难驾驭所致。历来涉及唐代的影视作品,“安史之乱”确是沧桑巨变中的经典一幕,而闪耀历史长河的盛唐文化明珠,正是刹那与永恒的经典注脚。正因这种复杂性与表达难度,《长安三万里》才会呈现出结构上的前松后紧,稍显拖沓。
为了表现科举与干谒,世家与寒门,胡将与汉臣,电影竭尽所能地将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也做了大量的文化基础准备。自然也就留下不少呼应与想象。杜甫的登场,便是在岐王宅里,活泼好动的少年模样,不恰恰是“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小子美吗?而杜甫慨叹“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的暮年寥落,在一首诗中让人体会国之兴衰、人之喜忧皆无常的无可奈何。更不用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正映照影片中李龟年的绝妙音乐。李白因永王之乱获罪,获释后“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镜头场景,既是“江入大荒流”与“月涌大江流”的世纪唱和,又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无限感叹。“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社交达人孟浩然,没赶上李白的到访,只能用“社恐”的写“题板”方式建议了李白的终身大事。摩诘先生不知是不是受不了张旭的狂放,才“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呢?如果能引用杜甫的“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是否更能体会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凄凉之感呢?
唐长安,永远是中国以至世界历史不可忽略的一处时空。许倬云说,时空皆有主观性,人们恋故居、怀乡土,人之常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这有情的空间,更让人感到变化的残酷。高适在《长安三万里》里便感慨,为何一夜生此剧变。年鉴历史学派说,短程和中程的演变可见端倪,却系于长程之上,惊天巨变,看似一瞬之间,实则累积数年。
《长安三万里》通过演绎历史,也将叙事分成长短两程,高适眼前的吐蕃之乱为短,天宝剧变由盛转乱为长。如果我们放眼更长,在历史大脉络之中,唐所形成的融合文明的态度与格局,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虽万古江河奔流而去,仍是我们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在这个意义上,《长安三万里》的长程演绎不失为一种尝试。似水流年,情之所驻,十年如一瞬,人生如朝露。曾写着“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的李白,写着“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的高适,写着“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杜甫,以及千千万万的我辈凡人,永远会为“长相思,在长安”而动容泪目吧。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