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 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
——三师四十八团高质量发展样本观察
(资料图片)
三师四十八团二连锐联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在蘑菇种植基地采收蘑菇(资料图片)。四十八团把夯实特色产业基础作为乡村振兴重中之重,着力做大做优做强“土特产”,有效拓宽职工群众增收渠道。 梁艳 谢霞平 摄
三师四十八团职工在晾晒红枣(资料图片)。近年来,四十八团立足资源优势,推动特色林果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红枣产业,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富民产业。 梁艳 杜云刚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姜蒙 通讯员 谢霞平 杜云刚 生产总值跃上10亿元台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同比增长644.5%;完成招商引资实物量5.18亿元,同比增长1082%;规上工业企业实现零的突破,4个连队产值超亿元…… 这是2022年,三师四十八团交出的成绩单。一串串数据、一个个亮点,勾勒出一幅南疆团场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在地图上,四十八团只是叶尔羌河东岸的一个小点。然而,这个小点不能小看——早在20世纪80年代,四十八团就开始发展红枣产业,生产的红枣在疆内外有口皆碑。随着时代发展,红枣市场趋于饱和,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让四十八团逐渐“掉队”。尽管如此,四十八团干部职工群众并不气馁,他们齐心协力构建开放新格局,提升发展新动能,不断探寻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十四五”以来,四十八团从招商引资、产业转型升级着手,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答卷。 招商在开放中取得突破 位于叶尔羌河下游冲积平原,与大多数南疆团场一样,四十八团长期以传统农业为主,形成“偏农缺工”局面,产业结构转型难度大。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打开格局。”四十八团党委书记、政委王雷告诉记者,2021年以来,四十八团党委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开放发展的第一抓手,充分运用“大招商”机制,跳出团场思维,以师市产业规划布局和园区为载体,主动谋招商、抓招商。 为尽快实现突破,四十八团打造了一支高素质招商队伍,由团场党委副书记、团长尕锋盘山带队主动外出招商。 “我也是初次从事招商引资工作,如何招?在哪招?当时是一头雾水。”尕锋盘山回忆第一次外出招商的经历仍历历在目,“当时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到了招商地,还是感受到压力巨大。” 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的工作便水到渠成。仅2022年,四十八团招商引资团队就外出43天,赴深圳、重庆、北京等地拜访企业51家,洽谈项目24个,“请进来”接待客商43家,洽谈项目41个,形成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招商引资格局,开展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招商活动。 在一次招商洽谈中,尕锋盘山听说有两家纺织公司需要厂房,洽谈结束后,他立刻奔赴这两家公司所在地实地考察,深入了解项目规划后,与相关部门一次次沟通对接。最终,总投资12.5亿元的“新疆锦晟纺织”、总投资14亿元的“新疆飞梭纺织”项目落户图木舒克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坂山工业园。 尕锋盘山告诉记者:“团场成立重大项目服务组,主动‘走出去’,上门解决项目推进和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全力服务项目落地工作,从考察接洽、公司注册、备案立项、建设选址等多个环节跟进协调服务,营造重商亲商的良好环境,把以情招商落到实处。” 2022年以来,四十八团招商引资形成实物量5.79亿元,签约项目14个,落地项目12个,拟投资金额47.84亿元;在谈项目12个,拟投资金额超过43.6亿元。 “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团场通过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推动小城镇建设,新增绿化面积200余亩,绿化面积达95%。在让职工群众获得感加倍、幸福感提升的同时,也为团场打造优质的拴心留人环境和营商环境打好基础。”王雷说。 产业在转型中实现升级 四十八团有30余年红枣栽培历史,到如今,枣树种植面积达5.8万亩,红枣品质有很高的市场认可度。 7月18日,又一批客商聚集到四十八团,考察红枣期货交割库、红枣示范种植基地建设情况,共同探索红枣销售方式向线上线下一体化转变的路径。 “农业以稳为主,但一定要在稳中走上现代化、高效益的路子。”王雷说,为实现团场红枣产业转型升级,四十八团积极“走出去”,促使传统的销售方式逐步向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模式转变;借力友好城市——广东省东莞市的资源,组织红枣加工企业、红枣种植户、红枣合作社等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红枣论坛、红枣博览会,把团场红枣这张“名片”推销出去。 近年来,四十八团着力抓好“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基地建设,加强红枣溯源体系建设,注册商标,创立品牌,开展有机绿色产品认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引进、培育红枣深加工企业,发挥红枣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向前延伸带动红枣生产基地和引进的红枣期货交割库发展,向后延伸通过物流和营销服务连接市场,实现红枣种植、生产、销售全过程一体化。 由团场致富带头人李爱国牵头成立的图木舒克市林博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四十八团红枣产业升级的代表。李爱国告诉记者,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向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农作物销售、农资采购、农业保险等服务,引领职工群众增强抵御风险、适应市场的能力,最终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四十八团还深入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围绕红枣种植建起一批加工厂和纸箱包装厂,带动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连队在振兴中走向富裕 “四十八团有7个连队,其中4个是‘亿元连’。它们有的立足传统红枣产业,在‘接二连三’中创造更大价值;有的通过发展香菇产业实现突破,奏响和美富裕连队新乐章……”说到四十八团的“亿元连”,王雷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四十八团做大做优做强“土特产”,实现农业特色产业“接二连三”。这4个“亿元连”,正是该团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代表。 走进四十八团二连锐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蘑菇种植基地,机械轰鸣,自动装袋机不断吐出一包包菌袋,工人们忙着拌料,将菌袋码放整齐,进行高温灭菌,1个多月后,这8000个菌袋就能产出15吨平菇。 “这个蘑菇种植基地是2021年建设的,通过引进致富带头人,盘活了7个闲置厂房,能一次容纳5.6万个菌袋,年产蘑菇300吨。”二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刘国江告诉记者,该种植基地除种植平菇外,还计划培育香菇、大球盖菇等菌种,满足周边县市的市场需求,每年可实现利润100万元。 发展“土特产”,挑起“金扁担”。探秘4个“亿元连”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它们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 四十八团五连从2011年起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开始规模化种植枣树,至2014年,连队枣树面积已占全连作物面积的80%,很多职工群众得益于前些年较高的红枣价格,实现了增收致富。但是五连职工群众并没有走老路,而是在瞄准市场做优“土特产”的同时,积极拓宽发展之路。 2018年,在五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李顺行的带领下,连队将原有的生猪养殖场与冷库承包出去,并分别成立了巴楚县东辉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图木舒克市林博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几乎覆盖全连职工,大家“抱团”勇闯养殖市场。经过多年发展,连队养殖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其中,林博农业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325人,注册了“西域林博”商标,开启品牌化运营道路,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社员人均年增收1万元。 “今后,四十八团将继续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争当南疆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王雷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