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孙婷婷
实习生 殷小曼 李寰宇
(相关资料图)
傍晚,年丰码头的江面并不平静。数不清的男女老少在江里嬉戏,还有不少人准备入水。人群中,一抹亮丽的荧黄分外显眼。8月7日,长江救援队临空港支队队员一行人,穿着荧黄T恤,沿着武汉市东西湖区汉江九通路的年丰码头值守巡逻。
长江救援队临空港支队是一支成立于2020年的民间组织,起初由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街慈惠社区的几名爱好游泳的居民申请组建,原名为望江阁志愿服务队,主要进行防溺水的宣传劝导及救援,巡逻范围为汉江江堤下的年丰码头沿线。如今,支队成员已超过100人,持有救援证的成员有52人。年丰码头共有三个分码头,全长约250米。4年间,支队已经挽救了十几名溺水者的生命。
每年夏天成为汉江边的安全线,队员日常开展演练丰富救援技能
汉江江堤下的年丰码头,是一处废弃码头。8月7日下午,几名穿着黄色T恤,衣服印着“临空港支队”字样的男男女女,拿着喇叭、救生圈等一系列工具,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T恤早就湿透。
他们是长江救援队临空港支队的队员,正在码头沿线巡逻,黄色T恤是他们的队服,每年夏天他们负责年丰码头巡逻,劝阻市民切勿野泳。“邻里街坊都知道他们,知道有危险就找‘黄T恤’求救。”东西湖区慈惠街道慈惠社区副书记时继红说。
“大家信任我们,我们更要担起责任。”队员张卫东说,他今年55岁,从小在水边长大,对水有着特别的感情。进入夏日以来,武汉室外温度持续攀升,江边的乱石都有些“烫脚”,有不少市民喜欢游泳纳凉,队员们不敢懈怠。每年6月至9月,队员们都会义务在年丰码头边值守。每晚6时到9时,队员们就会拿着喇叭和救援设备在码头之间穿梭,劝阻前来野泳的市民。
除了劝阻市民野泳,队员们有时也会碰到突发情况,需要救援。
6月16日晚7时30分左右,张卫东和队友杨宗耀在码头的斜坡巡逻,看到一女子突然跳入江中,此时两人离女子大约三十米,见状,两人立刻冲下斜坡,一个猛子扎入江中,一左一右架住女子的胳膊,将女子拉回到岸边。原来,该女子与男友产生矛盾,一时情绪激动才跳江。张卫东了解后,不断安抚女子情绪,一直陪她等到警察到来,调解女子和男友的矛盾,这才离开。
“救援不是硬碰硬,我们也需要专业的技能。”张卫东告诉记者,支队多次组织开展水上救人和联合搜救大演练活动,帮助队员掌握专业救援技能。通过演练,有不少队员掌握了救生技能,演练科目主要有冲锋舟救援、桨板救援、抛救生绳。张卫东说,自己和家人都从事机械方面的工作,学起驾驶冲锋舟来也得心应手。目前,他在队里负责驾驶救援冲锋舟。
守护居民,开展志愿服务累计超过17万小时
“当初大家因为冬泳聚在一起,看到溺水的人我们就拉一把,队伍逐渐有了规模。没有人要求我们这么做,我们也不求回报。”支队队长张树华说,他今年67岁,是队伍里最年长的人。队伍成立之初,队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进来,有企业工人、公务员、教师等各个行业的人,大家自发在工作之余,接力参加巡逻。目前,这支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超过17万小时。
队伍里有一个记录本,本子的封面已经泛黄起皱,每一页都清清楚楚记录了队员的名字、值守时间、离开时间,以及队员救助溺水者的情况。支队每天巡逻的成员不固定,队员如果有时间,可以直接到码头,找队长在记录本签名后开始工作。虽然规定的巡逻时间从下午6时开始,但实际上有不少人提前两三个小时到达。
每天下午4时30分左右,张树华就来到了码头,准备好喇叭和救援设备,提前进入巡逻状态;月亮高悬于头顶,人群散去,他才和队友一同离开。这样的状态,张树华已持续了68天。今年6月1日至今,记录本从未“断更”,每天都至少有5人参与巡逻。
劝阻他人下水游泳并非一件易事,有时甚至会发生冲突,但队员们从来不敢懈怠,仍守在一旁。7月某天晚上,一个约四五十岁的男子赤膊上身,没有带任何防护设备,准备下水游泳。“江里野泳很危险,而且你什么防护都没有,不要下水。”张树华拦住该男子劝说道。但是对方并不买账,反而非常生气,认为这是公共区域,自己想下水就下水。双方发生了激烈的言语冲突,最终男子不听劝阻还是下了水。
眼见劝说无效,张树华也没有离开,默默守在岸边打转,紧盯着该男子。过了约半小时,只见该男子突然在水里扑腾起来,似乎溺水了。见状,张树华立马下水,将男子救上了岸。“我们依旧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守护大家的安全。”张树华说。
(来源:极目新闻)
关键词: